优势逐渐削弱竞争日趋激烈 “杭菜”走到十字路口
杭菜,以选料严谨、注重本味、清新爽润、色香味俱全而被人津津乐道。 杭州菜馆,以其灵活的民营机制、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,于20世纪90年代末向外拓展,在全国近20个城市开出60余家品牌店,迅速红遍大江南北。 然而时过境迁,近两年,各地方菜系纷纷推陈出新,消费者选择余地增大,“杭菜”原有的经营优势正在逐渐淡去,杭州菜和杭州菜馆的发展正处在一个十字路口。如何继续保持杭州菜的生机和活力?如何进一步推动杭州餐饮业的产业升级?这已经成为杭州餐饮界需要共同面对的课题。
“杭菜”仍要兼容并蓄
8月13日,一场关于“杭菜”如何创新发展的研讨会,在上海“张生记”酒店举行,会上,来自上海食文化研究会、杭菜研究会等组织的专家和在沪发展的杭州菜馆老总纷纷建言献策。 “红泥”是最早向上海发展的杭菜馆之一,其负责人张坚认为,杭菜的兼容性决定了它广泛的市场适应性,从餐饮文化角度讲,它能够雅俗共赏;从市场经济角度讲,它能够满足不同地域和社会不同消费层面的需要。因此,杭菜要继续发展,就不能固步自封、妄自尊大。 在各地方菜肴中,“杭菜”最早提出了“兼容并蓄、博采众长”的口号,而“杭菜”之所以能打破地域限制,跳出地方菜各自禁锢的框框,有其历史文化渊源。杭菜研究会的陈二仪研究员告诉记者,杭菜素有“南料北烹”之说。南宋建都杭州以后,北方的厨师也来到杭州,采用南方丰富的原料运用北方的烹调方法,或采用北方的原料运用南方的烹饪方法,制作出一道道美味可口的菜肴。南北烹饪技术融会贯通于一体,使杭菜独树一帜。 “张生记”于短短4年内在上海、南京、香港等地已开出7家分店,当初它就是将菜肴创新作为一条出路,避免同质竞争,提出了“365天天天有新菜”的理念,这种理念也是和流传了千年的“杭菜”传统一脉相承的。杭菜大师胡忠英创造了“迷宗菜”,“迷宗”理念倡导集大菜系精华,融天下口味,超越地方封闭境界,将“老杭菜”带向“新杭菜”,影响了整整一代厨师。这样的人物能出于“杭菜”,绝非偶然。 “杭菜”能够拥有今天的地位和影响力在于它的兼容并蓄,那么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、不断变化的消费环境,“杭菜”还是需要不断创新,博采众长。上海食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汪杰建议,非典以后,“杭菜”要更注重用餐安全,讲究营养搭配,以适应现代人健康需求。有专家甚至指出,“杭菜”不仅要借鉴各地方菜系,还要能将其他国家的调料、烹调方法、设备综合运用,走出一条融贯中西食文化的新路子。
在蓄势中奋起 “今天提到杭菜的发展,不仅仅是个菜肴的概念,也是杭州餐饮的问题。”杭州市贸易局副食品处副处长许新这样说。 的确,“杭菜”能够独立潮头,除了它的菜肴,更在于杭州菜馆在经营规模、装修档次、菜肴服务、价格定位等方面的优势。曾有上海媒体这样评价一家入沪的杭菜馆:“它带给我们的不仅是餐饮上的巨大规模、用餐氛围的新奇和菜肴上的价廉物美,而且还带给我们一种全新的餐饮经营模式,一种理念和一种餐饮的革命。”但是这种经营理念正在被各地菜馆所模仿学习,原有灵活的民营优势也不再独有。 杭州菜馆要继续发展,就要做到标准化、规范化。8月12日,在沪的19家杭州餐饮企业获得“杭州菜馆”称号,这是根据今年2月底实施的《“杭州菜馆”命名条件》评定的。“杭州菜馆”是对消费者的一个承诺,它能让仿冒者知难而退,让消费者享受到正宗地道的“杭菜”和热情周到的服务。杭菜研究会秘书长陈静忠告诉记者,“杭州菜馆”在菜肴品种、质量上要保持“杭菜”特色,在经营管理、环保、安全、接待服务等方面都要恪守标准。比如,要求服务员能够介绍跟菜肴有关的杭州风景、传说典故;比如,要求企业同时提供中英文菜单,培养和提高对外宾的接待能力等。 杭州菜馆要继续发展,还需要在品牌战略、市场把握、人才培养等方方面面的创新与发展。上海饮食行业协会会长吴义钊认为,杭菜馆抓住了上世纪末上海家庭消费大幅增长的机遇,而今天,高档商务消费和时尚白领消费已经成为上升空间最大的两块领域,杭菜馆要审时度势,灵活应变。上海市商委的一位专家则指出,杭州餐饮企业名字和品牌往往是一样的,这样不利于区分档次,细分市场,可以尝试一个企业多品牌经营的战略。 杭州餐饮作为一种“值得研究的经济现象”只是近十年的事,但是“杭菜”的兴起却是传承了两千多年的历史。“待思索过后,调整过后,‘杭菜’会再次迎来辉煌。”杭州餐饮业人士信心十足。
|